CONCEPT 19

共同體感覺

歸屬感與貢獻的重要性

📚 理論背景

「共同體感覺」(Gemeinschaftsgefühl,英譯為Social Interest或Community Feeling)是阿德勒心理學最核心的概念之一,也是阿德勒與佛洛伊德最大的理論分歧點。

佛洛伊德強調個人本能和性驅力,而阿德勒在1911年與他分道揚鑣後,提出人類的核心動機是社會性的,而非生物性的。阿德勒成長於19世紀末的維也納,深受當時社會主義思潮影響,相信人類天生具有合作和互助的傾向。他發現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強烈的社會興趣,而心理疾病往往伴隨著自我中心和缺乏社會連結。

💡 核心內容

天生潛能

阿德勒認為共同體感覺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潛能,但需要透過教育和社會化來培養發展。

心理健康的標準

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,取決於其共同體感覺的發展程度。健康的人能超越自我利益,為他人和社會做出貢獻。

三大生活任務

共同體感覺體現在工作、友誼和愛情這三大生活任務中。成功處理這些任務需要合作精神和社會興趣。

補償自卑感

透過對社會的貢獻來克服自卑感,而非透過支配他人或自我中心的方式。

📖 理論出處

🎯 實踐應用

在教育領域,強調培養兒童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。在心理治療中,治療目標是幫助案主發展社會興趣,從自我中心轉向關懷他人。共同體感覺理論影響了人本主義心理學、正向心理學,以及當代關於幸福感和意義感的研究。在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中,「課題分離」雖然強調界線,但最終目的仍是建立健康的共同體感覺。

← 返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