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CEPT 04

虛構目的論

未來目標引導現在行為

📚 理論背景與起源

「虛構目的論」(Fictional Finalism 或 Teleological Fiction,德文:Fiktionale Finalität)是阿德勒在1910年代發展出的重要概念,深受德國哲學家漢斯·法因格(Hans Vaihinger)的「虛構哲學」影響。

阿德勒在1911年與佛洛伊德分道揚鑣的重要原因之一,就是他反對佛洛伊德的因果決定論(認為人被過去經驗所決定)。受到法因格《虛構哲學》(The Philosophy of 'As If', 1911)的啟發,阿德勒認為人類行為是由未來目標引導,而非過去原因決定。

這個理論在1912年的《神經症性格》中首次系統闡述,成為個體心理學的基石。它代表了心理學思維的革命性轉變——從「為什麼」(過去原因)轉向「為了什麼」(未來目的)。

🎯→🌟
目的論:未來目標引導當下行為

💡 核心理論內容

未來導向

人的行為是由對未來的期望和目標所引導,而非被過去經驗所決定。我們不是被過去推動,而是被未來的願景拉動。這給予我們主動性和選擇權。

虛構的最終目標

每個人都有一個「虛構的最終目標」,這個目標可能不切實際或無法達成,但它像指南針一樣引導著我們的所有行為。例如「成為完美的人」或「獲得所有人的認可」。

主觀性

這些目標是個人主觀創造的,不一定符合客觀現實,但對個人來說具有真實的引導作用。我們的人生故事是我們自己撰寫的,不是被強加的。

統整功能

虛構目標將個人的所有心理活動統整成一個有方向的整體。所有看似零散的行為,背後都指向同一個最終目標。

創造性

人類具有創造性自我,能夠主動設定目標並朝向目標前進。我們不是環境的被動產物,而是人生的主動創造者。

因果論 vs. 目的論

佛洛伊德問「為什麼」(Why)——為什麼你會這樣?因為你的過去。阿德勒問「為了什麼」(What for)——你這樣做是為了達成什麼目標?這個視角的轉換賦予人改變的力量和責任。

📖 理論出處與發展

主要著作包括:

這個理論強調人類的主動性、創造力和自由意志,對後來的存在主義心理學、認知行為治療和正向心理學都產生了重要影響。它將心理學的焦點從「為什麼」(過去原因)轉向「為了什麼」(未來目的)。

📚
虛構目的論的理論發展

🎯 實踐應用

虛構目的論在日常生活和心理治療中有重要應用:

識別你的最終目標

反思:你的行為背後追求的最終目標是什麼?是安全感?認可?完美?權力?識別這個目標能幫助你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。

檢視目標的健康性

問問自己:這個目標是建設性的還是限制性的?它促進你的成長還是造成困擾?如果目標不健康(如「必須完美」),考慮調整它。

設定新的目標

運用創造性自我,主動設定更健康、更有意義的人生目標。從「被別人認可」轉向「對社會有貢獻」,從「避免失敗」轉向「追求成長」。

活在當下,面向未來

不要被過去束縛。重要的不是你從哪裡來,而是你要往哪裡去。你的未來由你現在的選擇決定,而非過去的經歷。

🌟 現代意義與影響

虛構目的論對現代心理學和個人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:

給讀者的啟示

你的過去不能決定你的未來,只有你對未來的願景才能。停止為過去找藉口,開始為未來設定目標。問自己: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我想創造什麼樣的人生?然後,讓這個願景引導你的每一個當下選擇。

← 返回阿德勒心理學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