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CEPT 20
此時此地
重視當下而非糾結過去
📚 理論背景
「此時此地」(Here and Now)是阿德勒心理學中與目的論密切相關的核心概念。它代表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在時間觀上的根本分歧。
與佛洛伊德的決裂: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強調過去(尤其是童年創傷)決定現在,而阿德勒在1911年分道揚鑣後,提出未來目標才是驅動行為的主要力量。阿德勒拒絕佛洛伊德的原因論(過去決定現在),轉而採用目的論(未來目標引導現在)。這意味著我們不是被過去所決定,而是為了達成未來目標而在當下做出選擇。
💡 核心內容
當下的選擇權
人在每個當下都擁有選擇的自由。過去的經驗不能決定我們,只有我們賦予那些經驗的意義才會影響我們。
拒絕決定論
阿德勒認為「沒有心理創傷這回事」,重要的不是經歷了什麼,而是如何看待和使用那些經歷。
面向未來
心理治療的重點不是探索過去,而是幫助案主設定目標、在當下做出改變。
責任與自由
強調此時此地意味著承認自己對現在和未來負有完全責任,不能將問題歸咎於過去。
📖 理論出處
- 《自卑與超越》(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, 1931)——闡述目的論和當下選擇的重要性
- 《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》(1927)——討論如何在治療中應用此概念
「此時此地」的概念深刻影響了存在主義治療、完形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。它強調人的主動性和改變的可能性,對抗了精神分析的宿命論色彩。
🎯 實踐應用
停止為過去找藉口
不糾結於過去的創傷或他人的錯誤,專注於自己當下能掌控的事。
聚焦當下行動
阿德勒治療不花大量時間分析童年,而是聚焦於案主現在可以做什麼改變。
避免受害者心態
無論過去如何,現在都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。這給人希望——你不是過去的囚徒。
專注於可控的事
你的努力、態度和選擇是你能控制的。不要被無法控制的事(他人的評價、結果)消耗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