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身養性

省察 · 調息 · 致良知|在動盪時代安頓身心

「修身」源自《大學》: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。」它不是退隱山林,而是在人際、職場、家庭中修練內在穩定與道德直覺

葉子偉先生(Nick Yip)融合儒家心學、阿德勒心理學、催眠自我引導與正念訓練,發展出一套適合現代人的「實用修身法」,幫助企業領袖、家長與專業人士在壓力中保持清明,於混亂中展現定力。

一、修身的哲學與科學基礎

「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」 —《禮記·大學》
「正念(Mindfulness)是一種不帶評判地覺察當下經驗的能力,已被證實可降低焦慮、提升情緒調節力。」 — Kabat-Zinn, J. (1990). Full Catastrophe Living

現代神經科學發現,持續的自我覺察練習(如省察、呼吸調節)可增強前額葉皮質功能,抑制杏仁核過度反應(APA, 2021),這正是「修身」的生理基礎。

二、修身養性的三大實踐路徑

1. 省察(Self-Reflection)

每日靜心回看:「今日何事令我動氣?背後是什麼信念在驅動?」此即王陽明「事上磨練,反躬自省」。

「日間工夫,覺紛擾則靜坐,覺懈怠則省察。」 — 王陽明,《傳習錄》

2. 調息(Breath & Body Regulation)

透過深呼吸、身體掃描,切斷「情緒-反應」自動鏈。此為催眠與正念共通的入門技術,可於會議前、衝突後立即使用。

3. 致良知(Acting from Inner Compass)

在決策時問:「此事是否合乎我的良知?」不依賴外部評價,而回歸內在道德直覺——這正是阿德勒所說的「勇氣」與「社會興趣」的結合。

三、修身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

葉子偉 Nick Yip 專欄|修身 × 阿德勒 × 催眠

許多人誤以為「修身」是壓抑情緒,實則不然。真正的修身,是看見情緒背後的渴望,並以勇氣選擇更高價值的行動

修身養性,不是成為完美的人,而是成為更真實、更有勇氣的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