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者愛人 · 君子不器 · 有教無類
《論語》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彙編,成書於戰國初期,共20篇,512章。它不僅是儒家思想的基石,更是華人文化中關於「做人」「為學」「治國」「處世」的終極指南。
本文依據楊伯峻《論語譯注》(中華書局)及朱熹《四書章句集注》,提煉四大現代智慧主題,並結合葉子偉(Nick Yip)在阿德勒心理學、企業培訓、親子教育的實踐經驗,重新詮釋這部兩千五百年的經典。
「仁」是《論語》的核心,非抽象道德,而是具體的人際實踐——「愛人」「忠恕」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。
現代應用:在職場中,「仁」體現為同理心、心理安全與包容文化;在親子關係中,是「鼓勵」而非「控制」,呼應 Nick 的「正面管教」與「鼓勵諮詢師」專業。
君子非地位,而是修養。他「不器」(不被工具化)、「和而不同」、「求諸己」,重視內在成長而非外在評價。
現代應用:在 VUCA 時代,「君子不器」提醒我們培養 T 型人才——既有專業深度,又有跨領域整合力,對應 Nick 的「跨世代共融」與「職涯規劃」課程。
孔子首創平民教育,主張因材施教,尊重個體差異。
現代應用:企業培訓不應「一刀切」,而需根據員工學習風格、職能階段設計內容,這正是 Nick「多元課程設計」的哲學基礎。
真正的領導力不在權力,而在德行。「其身正,不令而行」強調以身作則。
現代應用:ESG 中的「G」(Governance)正是「為政以德」的當代體現——領導者誠信、透明、負責任,才能贏得信任。
作為中國/香港阿德勒心理學學會會長,我發現《論語》與阿德勒思想驚人契合:
在企業培訓中,我常問學員:「你希望被如何對待?」——答案就是「仁」的起點。《論語》不是古董,而是活的領導力與生活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