質疑 · 反思 · 對話 · 價值判斷
哲學性思維(Philosophical Thinking)不是背誦哲學史,而是培養一種面對複雜世界的思考習慣:敢於質疑前提、反思自身信念、在對話中尋求共識、並做出負責任的價值判斷。
根據美國心理學會(APA, 2022),具備哲學思維者在決策品質、情緒調節與人際衝突處理上顯著優於常人。葉子偉先生(Nick Yip)將此能力融入「逆境領導」「跨世代共融」「職涯教練」等課程,幫助學員在 VUCA 時代保持清醒與定見。
不接受「理所當然」,追問:「這是真的嗎?」「誰說的?」「有其他可能嗎?」
定期回看自己的行為、情緒與信念,如王陽明所言「事上磨練,反躬自省」。
在差異中尋求理解,而非爭勝。如哈伯瑪斯(Habermas)所強調的「溝通行動」。
在多元價值中,釐清「什麼對我真正重要」,並為選擇負責。
面對不確定性時,不依賴直覺或數據 alone,而是問:「這個決定符合我們的核心價值嗎?」——這正是「逆境時代的商業領導」課程核心。
年輕員工說「不想加班」,老闆說「不夠拼搏」。哲學思維引導雙方跳出標籤,探問:「我們共同追求的工作意義是什麼?」
「該選高薪但無趣的工作,還是低薪但有意義的?」哲學訓練幫助釐清「成功」的個人定義,而非社會標準。
當憤怒升起,不立即反應,而是問:「我在保護什麼價值?有更建設性的方式嗎?」——此即阿德勒「課題分離」與「目的論」的實踐。
作為中國/香港阿德勒心理學學會會長,我深信:哲學思維的終極目的,不是「知道更多」,而是「活得更真」。
哲學性思維,是給混亂時代的一份清醒禮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