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即理 · 知行合一 · 致良知
王陽明(1472–1529),名守仁,字伯安,明代思想家、軍事家、教育家,創立「陽明心學」,被譽為「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」三不朽聖人。其學說打破朱熹理學框架,強調內在主體性與實踐力,對東亞思想史影響深遠。
本文依《王陽明全集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2)及《傳習錄》原文,歸納心學三大核心,並結合現代心理學與領導力實踐,提供可操作的智慧。
王陽明反對朱熹「格物窮理」向外求知,主張「心外無理,心外無事」。真理不在外物,而在本心。
此非唯心論,而是強調:人對世界的理解,必經由主體之心。道德判斷、價值選擇,皆源自內在良知,非外在規條強加。
「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。」王陽明批判知行分離,指出真正的「知」必然包含「行」的動力與行動。
例如:知「孝」者,必自然行孝;若不行孝,則其「知」只是口頭知識,非真知。此觀點與現代心理學「認知-行為一致性」高度契合。
「良知」是心之本體,是是非判斷的天然能力。人人皆有,不假外求。修養功夫在於「致」——擴充、實踐、不遮蔽。
致良知不是獲取新知識,而是去除私欲遮蔽,讓本心光明自然顯現。此即「聖人之道,吾性自足」。
當情緒波動時,不向外歸咎,而向內覺察:「此念是否遮蔽良知?」透過「省察克治」,回歸內在平靜。
領導者不依賴外部數據或他人意見,而先問:「此事是否合乎良知?」以道德直覺為錨點,再輔以策略執行(知行合一)。
不強制孩子服從規則,而是引導其發掘內在良知:「你覺得這樣做對嗎?」培養自主道德判斷力,而非外在服從。
王陽明心學與現代心理學有驚人共鳴:
在企業培訓中,我常引導學員自問:「若無人監督,你會如何選擇?」——這正是「致良知」的現代提問。真正的領導力,始於內在誠實,成於外在行動。
心學不是哲學空談,而是可操作的生命技術。